作为证明对象的实体事实、程序事实与证据事实
事实上,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与普通证人出庭作证的区别,最为重大且关键的就在于证明对象的不同。侦查人员因其职务的特殊性,与普通证人有截然不同的证明对象,包括实体事实、程序事实和证据事实,侦查人员由于自身角色职责特点,其作证具有特殊意义。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侦查人员作为特殊证人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加体现其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具体而言,所有有关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事实和信息都是实体事实,也就是证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被告人是否实施犯罪、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应当被判处多少刑罚的事实。据此,实体事实可以进一步分为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而程序事实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出现的,能够反映诉讼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程序法规定,即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事实,包括关于管辖、回避、强制措施、诉讼期限等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的程序事实。依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可以将程序事实划分为四类:侦查程序中的事实、审查起诉程序中的事实、审判程序中的事实和执行程序中的事实,其中,可以在审判阶段得到证明并被法庭裁断的是前三类程序事实,发生在执行阶段的程序事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证明对象。
对于证据事实能否成为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历来存在争议。证据事实,即证据本身所记载和反映的事实,证据是证据事实的物质载体。证据与事实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证据中包含着事实,但证据并不等同于事实,更不等同于“查证事实”。理论界多数学者均将证据事实排除在证明对象之外。但笔者认为,证据事实可以成为证明对象,是“证明对象中的特殊部分”,理由在于:
首先,在诉讼证明活动中除免证事实外,没有不需要证明的对象。其次,任何证据事实其本身不能证明自身的真实性。不存在一种可以“自证身份”的证据,存在的只有证据所表现的真实性程度的高低。再次,任何作为证明依据的事物,都可能转化为其他证据的证明对象。当证明主体用一个证据来证明待证事实时,这个证据既是可以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分,又是需要被证明的证据事实。根据证据法原理,所有被采纳的证据都应当符合“证据三性”,即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作为证明对象的证据事实,被证明的应当是证据的内部属性,即证据的真实性;而对关联性的证明,并没有法律上的判断标准,只能依靠裁判者的经验判断;证据的合法性则是指证据的形式与来源应当合法,属于证据形式上的要求,而非内部属性。目前,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进行质证的大部分证据都是由侦查人员搜集并固定、保存的,关于证据的来源、真实与否,侦查人员掌握着最多的信息,在需要对证据真实性进行证明的场合,由侦查人员进行证明是十分合理的,特别是在控辩双方对此存在异议,法官又难以依据其他证据进行判断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非常有必要,从而让法官成为证据真实性的最后判断者,而不是预先设定了证据的真实性。侦查人员对证据事实的证明,主要在于通过其他证据来证明自己收集并移交给起诉使用的证据是真实可靠的。例如,对勘验、检查、搜查过程中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真实性的证明,应当有相应符合形式要求的勘验检查笔录和物品清单证明该证据是在取证过程中发现的,同时,法官应当审查该证据事实与其他证据事实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是否能共同证明案件事实,侦查人员提供证明的证言是否有疑点等,否则该证据的真实性应当存疑,对于真实性存疑的证据不应当作为定案依据。
在规范上明确侦查人员对证据事实的证明义务
当前,对实体事实和程序事实的证明尚有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支撑,但侦查人员对于证据事实的证明却难以在法律中找到依据,这无疑是立法上的一块空白。能被法庭采纳,且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应当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查证,也就是刑事诉讼法所表述的“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司法实践中,对证据的查证一般是由提出证据的一方承担证明证据合法性、真实性的责任,即公诉人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使证据进入到证明案件情况的环节前,要先证明各自提出的证据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对于不能证明合法性、真实性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要证明证据的真实性,由证据收集者进行证明更为恰当。我国刑事诉讼中绝大多数证据均由侦查机关负责收集,仅有少部分证据是由法庭依职权进行调查获得或辩护人自主调查获得。要求公诉人证人身份证明证据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合理也缺乏可行性,因为,公诉人在通常情况下并非证据的收集者,公诉人对于证据的来源并不清楚,其所掌握的证据一般都是由侦查机关收集并移交的。在被要求证明证据的真实性的场合,由作为证据收集者的侦查人员对证据真实性进行证明更为合适。
另一方面,法律规定了侦查人员需要对收集证据过程的合法性进行证明,可见,在立法者眼中侦查人员的取证过程确有违法的可能,侦查人员提交的证据并不都能直接作为定案依据,同样需要当庭质证,经查证属实才可以。而且,实践中由于侦查人员制造虚假证据导致被告人被错误定案的个别案例也是存在的,显然,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并不一定都符合证据真实性要求。对此,刑法中既规定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伪造证据罪”,又规定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司法工作人员犯本罪的,从重处罚”,表现出对伪造证据主体“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仅仅辩护人会伪造证据,司法工作人员也有可能提供不具有真实性的证据,如此规定的目的是通过刑法的威慑力遏制企图通过伪造证据影响司法裁判的行为。既然在刑法中已经认可了侦查人员具有提供不符合真实性证据的可能性,作为保障实体法得到正确实施的程序法,刑事诉讼法对此应当有所规定。
为此,建议在法律条文中增加对侦查人员出庭证明证据真实性的明确规定。具体而言,在对证据事实进行查证、证明的阶段,若控辩双方对某一证据没有异议,且法官认为证据事实确无证明需要可以采信时,或者该证据对认定案件事实影响不大时,可以不对证据事实进行证明,以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某一证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且该证据对认定案件事实有重大作用,在公诉人运用已有其他证据无法证明该证据真实性的情况下,法官应当本着谨慎、求实的态度,要求侦查人员提供对证据真实性的证明,且出于对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侦查人员应当出庭作证。在侦查人员出庭后,由法官先进行询问,然后由控辩双方进行交叉询问,侦查人员也可以出示其他能证明证据真实性的证据。在调查结束后,法官应当根据内心形成的确信,判断该存疑证据的真实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证明,对于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存在伪造可能性的证据,均应当排除,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由此,通过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出庭证明证据真实性的制度,使侦查人员在今后侦查活动中企图通过提供不具有真实性的证据来“破案”时能有所警示,因为他将要面对的是来自两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方面是刑法惩罚的威慑,另一方面是在诉讼中出庭作证的压力。所以,如此多的不利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侦查人员提供不具有真实性之证据的动力,实现刑事诉讼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更不作为营利使用。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作删除处理。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著作权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根据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在两周内速来电、来函与智豪团队联系,本网承诺会及时删除处理。来电请拨打02363891336、13310240199。
- 相关阅读:
我们的团队
微信号:zhihaolawyer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咨询